华佗中藏经之四阳厥论

         

天地间的阳厥表现为:狂风和酷热,云彩和物体在空中飞舞;早晨昏暗,傍晚晴朗;夜晚炎热,白天寒冷;应该寒冷的时候却不冷,应该下雨的时候却不下雨;水源枯竭,土地干裂,出现大旱;草木枯萎,江河干涸。这些都是天地间的阳厥现象。


人体的阳厥表现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四肢无力,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耳聋目盲,口干舌燥,舌上生疮,鼻涕直流,脸颊发红,心烦意乱,头晕脑胀,双眼发红,全身发热;平时不能做的事情突然能做,平时不想做的事情突然想做;高声歌唱或大笑,脱掉衣服乱跑,胡言乱语,分不清亲疏,情绪极度烦躁,不停地喝水,胸腹胀满,腹部和胁部疼痛,背部溃烂,内心烦躁不安,食物无法下咽,水无法通过肠道,身体突然肿胀,大声呼喊,昏迷不醒,疼痛难忍,不知疼痛的具体位置。这些都是人体的阳厥症状。


阳厥的脉象,如果按压时有力,则预后较好;如果脉象微弱或消失,则预后较差。


阳厥论注解:


阳厥是中医术语,指因阳气过盛、郁闭于内,导致阴阳失衡而出现的厥证(以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核心病机为“阳盛格阴”,即体内阳气亢盛,但郁阻不能外达四肢,反而表现出假寒症状(如手足冰凉),实际内在为热证。


阳厥的特点:

1. 外寒内热:  

表面症状:手足厥冷(冰冷)、怕冷。  

内在实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尿黄便秘、舌红苔黄等。  

脉象:沉实有力或滑数。

2.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热邪入里,或情志过极化火,导致阳气亢盛,郁闭于内,不能通达四肢。  

3. 与阴厥的区别:  

阴厥:因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表现为真寒(手足冷、畏寒蜷卧、面色苍白、脉微细等)。  

阳厥:本质是热证,厥冷是假象,需通过其他热象鉴别。


治疗原则:

清泄里热,透达郁阳:  

常用方剂如四逆散(疏肝解郁、调和阴阳)、白虎汤(清气分实热)或承气汤类(泻下热结),根据具体证型选择。  

禁忌:不可误用温补药,否则会加重内热。

现代对应病症:

阳厥可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重症肺炎、败血症)或急腹症(如肠梗阻)过程中,因高热导致循环障碍,出现四肢冰冷但体内炎症反应剧烈的情况。



分享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