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强:再谈《哪咤闹海》之悠久的亳州历史和文化


前几天我发表了一篇关于《哪咤闹海和封神演义》中亳州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介绍了《哪咤闹海》中的陈塘关和《封神演义》中姜子牙钓鱼,这些历史人物和地理位置,很可能在亳州谯城的话题,有很多朋友给我留言,并且建议我再写一篇文章深入介绍,以证明我的学说有史可鉴。

说实话《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是明朝中后期一位作者许仲琳,编写的一部神话故事,虽然说是一部神话故事,但是这位作者编写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还是有的,也就是西周王室,依托姜子牙为军师,招兵买马灭商的真实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219215256.jpg

商朝汤王陵墓

上篇文章有三个重要文献,就是《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历史故事地址,应在亳州谯城东南22公里处的钓鱼台遗址,历史依据是亳州谯城的钓鱼台遗址,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该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通过试掘和采集,获得有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陶防轮等文物。钓鱼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是极其珍贵的,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 “中国古小麦”。钓鱼台遗址属大文口文化时期的遗址,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包含多个文化层,主要属于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4000至5000年,也就是大禹治水前后这段时期的遗址,我以前多篇文章介绍过,亳州谯城涡河是大禹治水时期开凿的大河浪荡渠,这以大河的开凿奠定了中华一统夏朝的开始,既然涡河是中华一统夏朝的开端,因此涡河的价值和意义非同一般,夏朝末期社会动乱,管理涡河的河长帝喾第十五世孙,辅佐大禹的契第十四世孙汤王,继承帝喾亳都精神,开展汤王革命,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商之首都为亳,因此说钓鱼台遗址也应该经历了夏商周之前的时代。


微信图片_20250219215325.jpg


夏商西钓鱼台遗址


上篇文章我说了,西岐离中原安阳殷都偏西,离商之首都亳都更远,西岐王室要灭商朝,首先要对商朝首都亳都,即商朝宗庙所在地的百姓对当时商朝王室的看法,要深入了解。现在姜子牙故里之争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河南省卫辉市太公镇,一个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姜寨镇,我个人认为姜子牙故里在阜阳市的临泉县,因为只有对商之首都亳都比较了解的人,才能让西岐的西伯侯,下定决心与安阳的商朝王室殷都抗衡,历史记载国人都知道姜子牙少年和中年甚至老年,都没有任何成就,到了80岁以后才遇见了西伯侯周文王,80岁的姜子牙这时对亳都涡河这以流域的百姓,已比较了解,并向西伯侯建言攻打安阳殷都的决策。在历史记载中商纣王忙于平息东南沿海的百姓动乱,抽不出更多的兵力应付西岐带领的各诸侯联军,无奈放出囚犯以应对西岐各诸侯叛军,而当时的东南沿海,就是离安阳300多公里的东南商之首都亳都动乱,全国商朝子民看到商朝早期首都亳都都已经动乱了,也就认为商朝气数已尽,这是压垮商朝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是殷商军队倒戈的主要原因。

                   

微信图片_20250219215418.jpg

                             

从以上历史实情,结合现在地理位置,加上现在遗留下来的亳州谯城钓鱼台遗址,我个人认为姜子牙的故里是安徽的阜阳临泉,姜子牙与西伯侯见面的地方,应该是亳州谯城的钓鱼台遗址,因为商朝汤王宗庙在亳州,商朝革命的思想精神在亳州。

上篇文章我也说了《哪咤闹海》中的哪咤父亲李靖(敬)和故事中的水淹陈塘关,也应该是亳州谯城的历史人物和亳州谯城的城父镇,历史人物很多人都认为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大将李靖,的确唐朝初期有个军事家叫李靖,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我们要清楚《封神演义》讲的是西周灭商之前的故事,用唐朝的一个将军李靖,说周灭商的故事显然历史时间不对,相差千年,当然这是神话故事,故事人物可以随心所欲,但是时间夸大也的确太大了。百度搜索所有陈塘关地址争议有五个,天津的河西区陈塘庄,河南西峡县丁河镇奎文村,四川江油乾元山,安徽蚌埠固镇县九湾,福建惠安,以上这些地方都因没有任何的证据证明,因此陈塘关的具体位置,目前仍有争议。

微信图片_20250219220230.jpg

春秋陈国陈夷关遗址

上面说了《封神演义》中李靖是一个唐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但是在大周时期有一个更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唐朝皇室也很重要,那就是李敬。将唐朝时期大将李靖和大周时期李敬并为一人进行烘托,作为一个明朝时期的作家许仲琳移花接木是可能的,因为整个大唐时期的皇帝,均把老子为李姓始祖,唐玄宗下诏:“追尊李敬为大唐先天太上皇帝”。唐高宗李治封老子“太上玄元皇帝”,李隆基封老子为“圣祖大道玄元黄帝”。

现代人在争论陈塘关的遗址时,四川乾元山让我脑海一闪。乾元的乾,李乾,就是大周时期的李敬,大周时期的李敬,也叫李乾。李乾是李利贞的五世孙,李利贞是大周时期的御史大夫,而李乾又是道家鼻祖老子的父亲,老子出身于公元前571年,在老子出生前李乾是陈国边关镇守官。陈国当时的管辖区域是从现在的河南周口宛丘至东,到亳州谯城,当时为焦邑。陈国夷邑就是现在的城父,也就是陈国边关,夷之南寿春就是楚国地界,因此说《哪咤闹海》中的陈塘关,很可能就是当时陈国最靠近楚国的关口陈夷关,当然这段历史是西周灭商之后,大周时期楚国灭陈时,李乾镇守陈国边关陈夷关的故事,楚国连续灭陈国三次,第二次是公元前534年,这时老子是37岁,楚国第二次灭陈国后的第11年,即公元前的523年,将李乾镇守的陈国陈夷关建造夷邑,让楚太子驻守,后将陈夷邑改名为楚城父。

从大唐时期对道家鼻祖李姓老子的尊崇来看,明朝作家许仲琳,在借托推崇大唐名将托塔天王李靖时,其实是弘扬老子父亲李乾镇守陈国陈夷关的成就和事迹,这也是对老子的一种尊崇,因此说这里的陈夷关也就是《封神演义》中陈塘关是有可能的,有人非要问我有没有参考依据,或者说这方面的证据,对不起,还真没有,因为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作者本身就是借托神话故事,来反映明朝末期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现象。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分享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