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从亳州市文史局借阅了《亳州志》,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这部地方志。我特别对比了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两个不同版本的《亳州志》,发现两者在内容和编纂思路上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我尝试理解背后的原因,并希望与网友们分享我的心得,特别是对亳州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乾隆版《亳州志》的特点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亳州志》由郑交泰和王云万主持编纂。郑交泰是广东香山县人(今中山市),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约在1765年至1775年间担任亳州知县。他在任期间,致力于治理涡河、修建桥梁道路、重修学宫、扩建书院,推动了地方教育和经济发展,还整顿了药材和白酒市场,打击欺行霸市,维护了社会稳定。
然而,郑交泰在编纂《亳州志》时,删除了许多关于亳州早期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如帝喾亳都、商汤亳都、神农氏姜姓部落活动于亳地等传说。这使得亳州的历史显得缺乏根源,令人遗憾。郑交泰作为外地官员,可能对亳州的本土历史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导致他在编纂时忽略了这些重要的历史传说。
道光版《亳州志》的特点
道光年间的《亳州志》由时任亳州知县任寿世主持编纂。任寿世祖籍山西,约在1840年担任亳州知县。道光年间,亳州屡遭自然灾害,任寿世主持赈灾、修筑防洪设施、协调粮食调配,并整顿地方治安,打击盗匪。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如捻军起义,他的治理重心更多放在“维稳”和“守成”上,缺乏开创性举措。
与乾隆版不同,道光版《亳州志》保留了亳州早期的历史传说,如帝喾建都于亳、商汤伐桀后归亳等。任寿世在编纂时,重新将神农氏、帝喾、商汤等历史内容编入志书,恢复了亳州历史文化的连续性。这一做法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清朝末期社会矛盾加剧,任寿世希望通过重新梳理历史,增强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两版《亳州志》差异的原因
编纂者的背景与动机:郑交泰作为乾隆盛世的官员,注重实际政绩,可能对历史传说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些内容缺乏实证,因此在编纂时删除了这些传说。而任寿世处于清朝末期,社会动荡,他可能希望通过恢复历史传说,增强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以应对社会的不稳定。
时代背景的影响:乾隆时期,清朝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郑交泰的治理重点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道光时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加剧,任寿世的治理重心转向维稳,编纂《亳州志》时也更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地方文化的认同:郑交泰作为外地官员,可能对亳州的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导致他在编纂时忽略了这些历史传说。而任寿世在任期间,面对社会动荡,可能更加重视地方文化的传承,因此重新将这些内容编入志书。
总结
通过对比乾隆和道光两个版本的《亳州志》,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志的编纂不仅受到编纂者个人背景和动机的影响,还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乾隆版的《亳州志》删除了许多早期历史传说,使得亳州的历史显得缺乏根源;而道光版的《亳州志》则重新恢复了这些内容,强调了亳州历史文化的连续性。这一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官员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
对于亳州人来说,了解这些历史编纂的背景和差异,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亳州的历史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希望这段文字能为网友们提供一些参考,也欢迎大家进一步探讨亳州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