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流火的盛夏时节,热浪裹挟着蝉鸣,却丝毫未能阻挡亳州学院文化服务团学子们的热情。在指导老师李婷婷、李天琪的带领下,七名学生组成的文化艺术服务团,奔赴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开启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支农调研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深入乡村探索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亳州中医药文化历史渊源。
此次“三下乡”活动的首站,服务团来到了华佗镇大王村的亳州市谯城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在这里,李婷婷、李天琪两位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学员们认真聆听并详细记录王显强会长,介绍的中华(亳州)医道历史文化的由来和传承发展。通过深入调研了解,服务团成员们知晓,近年来,农民合作社联合会在整合当地农业资源、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培训、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等方式,帮助众多农民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收入。同时,联合会还积极探索新型农民合作模式,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农民合作社联合会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随后,在合作社联合会王显强的引领下,服务团走进了华佗出生地小华庄的华佗祠。古朴的建筑、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调研团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聆听着关于华佗生平事迹的讲解。从精湛的医术到济世救人的仁心,从“麻沸散”的发明到“五禽戏”的创编,每一段故事都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服务团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农户亲切交谈。烈日下,农户耐心地向成员们介绍着中药材的种植过程,从选种、播种到施肥、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在与农户的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丰富,包括白芍、牡丹、丹参、玄参、白芷、白术、何首乌等中药材品种,这些中药材不仅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更是亳州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经济基础。农户们也希望大学的学子们,要将大学里学习到的现代理论知识,经常深入农村最基层,多实践,多锻炼,将来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在华佗镇宣委邓书杰的带领下,服务团还前往了华佗镇道东村花茶厂和大吴村药满园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实地考察。在花茶厂内,浓郁的花茶香味扑鼻而来,成员们参观了花茶的生产加工流程,从原料来源、到晾晒分拣、包装,每一个步骤都展现出了现代化生产工艺与传统制作方法的完美结合。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花茶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这几年华佗镇的花茶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花茶厂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远销海外。而在药满园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服务团们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基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中药材种苗繁育的技术要点和发展规划,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和严格的管理,基地培育出了一批优质的中药材种苗,为当地中药材种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地负责人还希望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探索中药材种苗繁育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中药材产业的科技进步。
通过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亳州学院文化服务团的学生们对亳州中医药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中药材三产融合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次“三下乡”支农调研服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以及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亳州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宣传推广工作中,为推动当地中医药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而此次调研所收集到的丰富资料和宝贵建议,也将为亳州下一步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宣传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期待着这些年轻的力量能够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