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水由来和位置辨析

涡水由来和位置辨析


涡水:《汉书·地理志》记载:淮阳国扶沟县境内的涡水,源头承接蒗荡渠,向东流,最终注入淮河,流经三个郡,流程达一千里。《水经》记载:阴沟水从河南阳武县的蒗荡渠流出,向东南流到沛地后称作濄水,又向东南流,直至下邳淮陵县后注入淮河。按:这里的“沛”指汉代的沛郡,并非徐州的沛县。


郦道元《濄水注》记载:濄水发源于扶沟县的沙水,流经大扶城西,又向东南流经阳夏县西,再向东流经邈城北,接着向东流经大棘城南,又向东流经安平县故城北,再向东流经鹿邑城北(鹿邑城村),接着向东流经武平县故城(现在玄武镇),又向东流经广乡城北,再向东流经苦县(现谯城安溜集)西南,之后分成两条水流。支流流向东北的赖城,流入山谷后成为“死濄”;濄水主流继续向南,向东拐弯流经苦县故城南;濄水又向东,再向北拐弯,到赖乡时,有谷水注入;濄水再向北流经老子庙东,又拐弯向东流经相县故(现相城遗址)城南,接着向东流经谯县故城北,再向东流经朱龟墓北,又向东南流经层丘北,接着向东南流经城父县故城,再向东流经过下城父北。


按:《水经》所记载的濄水与《汉书·地理志》不同,《汉书·地理志》把扶沟县承接蒗荡渠的水流称为涡水,《水经》把阴沟水向东流到沛郡的部分称为濄水。


依据《地理》考证,扶沟、阳夏、柘县都属于汉淮阳国。大棘在襄邑县,属于陈留郡。只有流经苦县以东的区域,才是沛郡的地界,(水流)从这里开始被称为濄水。也就是说,扶沟以下、苦县以上的河段,《水经》都称作阴沟水;从苦县、谯城以下,《水经》才开始称作濄水。如此看来,阴沟水的水流到鹿邑进入亳州境内后,才开始被称为濄水。确实如《水经》所说,濄水的名称是从亳州开始有的。《水经》和《汉书·地理志》都成书于汉代,它们的说法都有依据。


郦道元尊崇班固(《汉书·地理志》作者 )的说法,把扶沟县承接沙水的水流,通称为濄水。所以(郦道元注的)濄水,直接对应淮阳国境内的(涡水 ),没必要延伸到沛郡境内。这是不依从《水经》原文,而依从《汉书·地理志》的说法,然而班固认为扶沟县所承接的是蒗荡渠,郦道元认为扶沟县所承接的是沙水。虽然依从《汉书·地理志》,但二者名称也有细微不同。


从现代技术手段看亳州境内的洪河是承接河南的沙水。


《水经注》记载:濄水从下城父继续流淌,之后又称作涡水,又向东流经涡阳城北,再向东南流经龙亢县故城南,接着曲折向南流,流出石梁。这些都在汉代沛郡的境内。《汉书·地理志》所说的“涡水东至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大概是把淮阳国也算进去了。三个郡指的是淮阳、陈留、沛郡。涡水从淮阳国的扶沟流入向县(向县就是如今的怀远县,在汉代属于沛郡地界),涡水先流经淮阳国,之后流经陈留郡、沛郡,并未经过其他郡。大概所流经的实际是一个诸侯国、两个郡的区域。把诸侯国和郡合起来数,称作“过郡三”,也说得通。

《水经》虽然记载“(涡水 )东南至下邳淮陵入淮”,但郦道元的注释已经辨析了这个错误。涡水是在沛郡的向县注入淮河,到不了下邳、淮陵。涡水,桑钦的《水经》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都写作“濄”,《汉书·地理志》写作“涡” ,《魏志》《元和郡县志》《寰宇记》、杜预的《通典》都写作“涡” 。现在依从(写作“涡”的说法 ),“濄”和“涡”通用 。


信息来源:《亳州志》光绪版

分享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