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汤陵碑记

   

亳州汤陵碑记(一)

圣人的德行,帝王的治理,在世时人们歌颂,去世后人们追祭,是因为有道存在其中。历经久远年代,逐渐衰微磨灭,又衰落又振兴,是圣道扶持的作用。

亳州从墉东延伸,距离没几里,那地方叫凤头村。里面有众多坟冢堆积,旁边挨着古寺,世人传说是汤陵遗址。但其祭祀典礼或兴或废不固定,没人详细知晓。凡是考察民风的人到这里,也茫然无法考证。

嘉靖甲辰年,我承蒙恩命,前来治理这片土地。到任后,就想探寻古时成汤正域旧地,虽世代变迁凋零,范围无法稽考,但抚摸着川原盘郁的地势,观察人心、土俗,和古时差别不大。即便有粗莽百姓,或许会败坏良俗,于是为此叹息。又想象当时成汤的誓诰,所行的祭祀修缮,建中(成汤治国理念相关)的政令,制心制事的训诫,真足以给后人留下法则。真想在千百世之上凭吊古时成汤君臣,好像要悠然进入那境地。于是寻访,找到了所说的汤陵。

亳州汤陵碑记(二)

距离旧址近在咫尺,遗憾却还存在。希望汤陵的修缮举办,关乎政事治理的得失,难道可以不努力做吗?当时知州王某(子家相)、副守傅某(子棨 )等,无不以事为乐,恭敬辅助,一起完成(修缮 )。祠堂完备,堂房有翼(建筑格局 ),布局有条理。按时祭祀,礼器陈列,黍稷馨香,恭敬地祭祀千年。帝王的治理,虽时代久远,圣人的德行,不会不光彩照人,这怎能不传承来永垂久远呢?

我谨慎地依据《商书》:王(成汤 )攻克夏,从亳(出发)。那么攻克夏的那年是汤的元年,汤就在亳正式受命。到伊尹把政权交回太甲,又回到亳。过了几代,祖乙迁都到耿。到盘庚时,又迁到殷。商朝世系因河水泛滥的忧患,多次迁都不定,即便百姓安土重迁也不得不听从。所以他们的陵墓墓地分散零落,改朝换代后,不知详情了。

唉!天地的气运,日月有亏蚀,山陵谷川有变迁,世道有升降,而这座陵墓无恙!君子说:从这里可以观察人世纲纪。

嘉靖二十三年岁次乙巳四月,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李丕显撰文,赐进士第、凤阳府知府、前户科给事中葛廷章书写

汤陵碑记(二)后续及

(三)(四)等整合翻译

(接上文 )汤陵在城北二里的河北凤头村,见于《郡县表》。嘉靖二十三年,同知傅棨主持修建。三十七年,御史张九功命令知州张艰建立庙堂,在门廊种植松柏。

依据《史记》:成汤从契到汤八次迁都,开始在亳居住。《尚书》有三个亳:西亳在偃师,皇甫谧辨明不是汤建都处,很明确;南亳在谷熟,汤从商丘来开始建都于此。《书序》说“从先王居” 写《帝诰》就是(指这里 );北亳在蒙,又叫景亳,是山名,汤会盟处,《春秋》“商汤有景亳之命” 就是。考察地理,都不出现在今亳州境内百里之外。《皇览》也说:“亳城北三里有成汤冢。”说这里是亳,是成汤最初施政之地,是百姓世世代代应当祭祀的。但此前没听说有祭祀汤的,为啥呢?嘉靖戊午年,监察御史张君(九功 )行部到亳,询问缘故,恍然认为是礼仪缺失。于是命令知州张艰、同知诸障在陵北建庙祭祀。庙建成后,派人送信给我,请求写碑文。

有人问:亳州祭祀汤,符合礼吗?回答:《祭法》说,先王制定祭祀,施惠于民就受祭祀。又说:汤用宽仁治理百姓,消除虐政,确实对百姓有功绩。汤却不祭祀,祭祀礼仪就荒废了。何况亳是汤首次施政之地,是存放(汤相关)典册的地方?商人习俗最重视祭祀,汤作《帝诰》,孔安国说:作诰告先王,说自己来亳居住。盘庚迁到西亳,也说:“ 兹予大享于先王 ”,祭祀丰盛,难道不是亳常有的事吗?亳怎能不祭祀汤呢?按《风俗通》:汤,是“攘(除患 )”“昌(兴盛 )” 的意思。《春秋元命苞》:汤的乐叫 “大获”,是 “救(百姓 )” 的意思。

汤的功绩显赫,天下不只是亳州人应当祭祀,亳州人在百世之后,能率先(恢复)祭祀,给天下做观德的表率,难道不是礼仪的美事吗?蠲除灾害之后,过去说的 “作福作灾(不确定 )” 之类,如今开始有定数。亳州百姓福气就要来了。《诗经》说:“勿予祸适,稼穑匪懈 ”,说的就是这。

至于国家的大祭祀,作为对万世帝王功德的回报,自有太常寺的典章,怎会用(地方祭祀)来替代?这次役事,崇尚道德、改善风俗,用礼仪教导百姓。监察御史可说是掌握了观风(考察民风 )的关键。亳州牧(知州 )彰扬善事,保存国家旧典,让历代相关礼仪整肃修复,他的才能也值得书写。作《成汤陵庙碑》,并附上诗:

“有娀氏女子叫先王(简狄 ),居于邰地后迁到商。传了十四代天生汤,道古圣贤基业必张。宫殿神告天降祥瑞,金符帝业格外辉煌。诸侯来享是商之常,圣敬日跻官赏分明。一德成就靠伊尹(阿衡),王道嘉师让四海清。仲虺作诰宽厚行,桐宫桑林是帝之乡。景山九尺松柏长,大河东去水汤汤(浩荡 ) 。”

(后续碑记部分,因篇幅长,继续提炼翻译 )

重修汤陵碑记(三)

稽考禹穴在会稽,辨析的人援引司马迁 “上会稽,探禹穴”,说该在蜀地不是越地。唉,后世离古时久远,以讹传讹的数不清。史书载成汤百岁葬在济阴,今曹邑。《一统志》《皇舆考》等书都归属曹。唯独《郡县表》《亳志》归属亳,孙宗伯《记》中对陵墓辨析很详细。汉司农朱邑告诫儿子:我是桐乡小吏,葬我在桐乡。桐乡百姓世代祭祀他,因他功德及人,人们思慕不止。成汤说:契到汤八代尊奉我(传承)。因功德及人,从先王居,攻克夏后迁亳,亳又做畿甸(京畿外围 ),先王遗命安抚万邦,百姓信服,后世思慕也不止;天下后世,思慕也不断。为何只在曹与亳争论?亳做畿甸,最先顾念的不就是桐乡这类(地方)吗?

汤陵距离城二里,叫涡(阳 )[河] 凤头村。先前嘉靖二十三年,州守王家相辅佐傅棨修建,《记》归属直指李公(丕显)。越(过 )嘉靖三十七年,直指张公(九功 )又命州守张艰立庙堂,种松柏,悠然像神灵栖息。记文归属孙公(陞 ),辨析曹亳很详细。

到如今一百三十多年,即便祭祀礼仪简略,历经战乱、风雨侵蚀,垣墙坍塌,守陵人因信奉西方圣(佛),靠僧人力量,勉强经营。唐翰弼守亳二年,多次拜谒徘徊,像丢失啥。遇荒年,公(唐翰弼 )节俭,向上请求官府,俸禄捐出。庚申年秋,百姓衣食稍足。

亳州缙绅说:这是子姓(殷商后代 )遗风,可陵墓这样,说啥好?诸侯纵使不能让百姓行仁义,效法先王,(陵墓)不严肃美观,听任荒废,守护啥?于是发布告示告知众人修缮事,不然很快就坍塌。缙绅们说:好。又召集博士、弟子、三老告知,他们也都说好,于是动工建村(可能指相关设施)。庚申年七月二十五日开始,明年四月二十日竣工。旧殿是饔殿(祭祀相关 ),新建三楹(三间 )作为门,门距(旧殿 )几十步。又建三列(建筑 ),到殿、到陵,用来崇观(彰显)。旧垣墙库门(仓库门 )单薄,土质差,现在筑高一丈一尺,厚半丈。周围墙一百九十三丈,筑墙竹木、工匠费用,统计白银五百零五两。陵地原先狭窄,历年久,被强者侵夺,缩小十分之七,现在量算广袤(面积),垣内土地二十五亩多。神道通北,宽十一丈。南边减一丈,河上筑桥,方便往来。陵外地五亩多,给守陵僧人安葬。这次役事,董事(主持者 )中出力最多的是荐绅李君(天秩),按例应书写,我把资费记录在碑阴(碑背面 ),表示劝勉。

康熙二十年岁在辛酉十月,奉直大夫、知亳州事、关内唐翰弼撰写,山阴周云魁篆额,上虞尹锳书丹

重修汤陵碑记(四)

我治理亳州第三年,民事稍定,就访境内古迹、坛庙,依次修缮。城东北旧有成汤陵,循例拜谒,墓道松门,无不荒芜废弃。看到祠宇记载,谋划更新。州人李君(学书)慨然承担这事,说:“ 我父亲曾在之前牧王公(鸣绪 )修缮时,独任经理。到现在十年,再次修缮费用,我怎敢推辞?” 我嘉奖他的笃诚,敬重先王又能继承先父遗志。在修缮完成后谨慎记录。

(后续 )考察亳州有汤陵,记载于《皇览》,因三亳异地,今太常祭祀典礼定在西亳。但后世儒者考据,仅从古籍简册中按地名(考证),名称有定处而地址无定处,陵谷变迁,城郭改易,经历水火战乱后,百姓流离,有远非旧地址的。墨守成规的人,执着旧名对应今地。即便极精细考核,也难保百无一失。何况近亳没有崇山峻岭作为标识。这陵墓独在成汤首次施政地巍然矗立,亳州人认为古时先王就像古人,前五圣常留(此处表述或需再考),哪能不加以爱护?

当今习俗好胜,借重古人,故老相传,图经(地理书籍)聚讼(争论 ),即便儒臣文士的遗迹,常争坟土,像争天球(珍贵玉器 )般看重。何况上承心法传承,下重成汤这样的治统,怎敢不崇祀恭敬?期望的是:亳州人因汤陵受重视,应知晓好好体会汤的训诫,《尚书》说:“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又说:“ 无从匪彝,无即滔淫(不要依从非法,不要就近奸慝 )” 。若能遵奉显明遗训,承接当今天子建中(以礼治国 )的教化,风俗淳美,就从虔诚敬重先王之心开始。从前子舆(孟子)说:“ 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 。我惭愧没能遵循宽仁之治,仍愿与像李君这样善承家(风 )的人,修缮荒芜废弃(的汤陵 ),做给后人看,期望留存流俗遗风万一(一丝)。

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八月,奉直大夫、亳州知州、香山郑交泰恭谨记叙,训导宝山施灏篆额,知巴东县事、郡人梁巘书丹


分享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