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强:明清600年,中华道统思想混乱,造成中华混乱,八国联军进中国

亳州道统思想确立之后的发展和混乱

上次我讲到五胡乱华之时,北魏大将杨忠,崇尊道统思想,打败北齐,巩固了北周政权,被北周王室封为随国公,杨忠去逝后,其子杨坚继承随国公之爵位,后立功卓著,并在亳州当北周总管。周宣王去逝后,代周开元,建立隋朝。隋朝建立后,杨坚派元胄到亳州考察老子故里,建祠修庙,让内史侍郎薛道衡编写碑文,以歌传颂。

太原出身的唐国公李渊,与隋朝王室有亲属关系被重用,曾在亳州当过刺史,对老子道统思想有一定了解。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百姓不满,造成天下群雄四起动乱,唐国公李渊以道统思想,又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大唐建立后,大唐王室也尊崇道统思想,并以老子为李姓始祖,追封老子为先天玄元皇帝。之后历任唐朝皇帝,均到亳州拜祭老子庙,修建老子母亲庙。至此亳州出身的老子,被确定为中华道统第一人,道家鼻祖,亳州成为道源发源地。

宋朝时期,宋钦宗,宋真宗,也先后亲临亳州,到老子庙,拜祭老子,以巩固宋朝政权。唐时期,亳州出现过三个宰相,一个大将军和一个皇后。宋朝时期,在亳州任职的官员里,担任过宰相和副相的就有30多人,是历代亳州官员担任宰相最多的一个时期,这是亳州自五胡乱华之后,最为辉煌的时期。元金时期亳州被金占领,北宋灭亡,亳州大伤元气。金国占领时期,亳州已无能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政权,将龙凤政权的小明王韩林儿沉江后,并将亳州出身的老子故里,苦县一分为二,一部分划给鹿邑,一部分划给亳州谯城,这是造成老子出身地亳州,持续近600年的争论。中华道统思想之地长期纷乱,又使明朝末期社会动乱。多尔衮带清军入关,清朝建立后,清政府时期鹿邑县令,修编鹿邑志,将老子故里亳州,改为老子故里鹿邑,造成道统思想进一步混乱,社会矛盾更加纷乱,天下农民开始造反,中华民族没有了凝聚力,这是后来清朝末期八国联军入侵我国的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道源思想混乱,也因明清时期,道源之地的亳州人,长期没有在中央任职的重要官员,不能维护亳州道源之地。清朝末期捻军出身的姜桂题,外号姜老锅,亳州谯城人,早期因背叛捻军,诱杀捻军首领张乐行有功,受慈溪太后赏识,后任命为御前带刀侍卫,封太子太保,跟随毅军统帅宋庆,在东北阻击侵华日军和八国联军,宋庆去逝后,成为毅军首领,清末时期联合其他北洋军阀,逼迫清朝皇帝退位,清朝灭亡后,成为北洋24将军之一,东北都统,被袁世凯称之为老叔。姜桂题去逝时,徐世昌亲自撰述立碑,坟墓埋于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大王村小洪河旁边。

为什么姜桂题的坟墓要埋在大王村西头,而没有埋在他的家乡十九里姜屯,道理很简单,因为姜桂题的出生地,十九里姜屯,离涡阳的稚河集较近,稚河集是捻军起义首领,张乐行的家乡,因姜桂题诱杀捻军起义军首领张乐行之后,当地群众,对姜桂题怨恨至深。为防止其坟墓被扒,而埋于我们村西头。那么为什么姜桂题的坟墓,选址地点是我们村西头的小洪河旁边,而不是其它地方,这是因为我们村有个董姓人家,英勇无比,是姜桂题部下,日军侵华时,跟随姜桂题抗击日军。民国时期,最后一个省长叫高世读,是我们村董姓外甥,高世读在安徽省当省长,做了不少善事,如安徽省农业大学,就是高世读创办的,高士读是我们村外甥,姜桂题去逝前安排将其埋于此处,以防捻军仇人后人扒坟。

姜桂题的发迹,是损害了当地农民起义军之事,这让他终身难忘,姜桂题发迹进入清廷皇宫后,也为我们亳州的确也做了很多善事,包括捻军被清政府剿灭后,清政府为了稳固稚河集区域稳定,在张乐行家乡,设立涡阳县,这恐怕是姜桂题对当地百姓最大的功劳,也算是功过抵消吧!


分享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