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祠碑记
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史,周幽王时,三川地区发生地震,他以夏朝、殷商末年的阴阳变化之事为鉴,讽喻当时的君主。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曾向老聃问礼。计算老聃的年纪,那时他已一百多岁。孔子去世后一百二十九年,有人说周太史儋就是老子,没人知道他最终的结局。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
自人类诞生以来,遗体相继传承,生死的意义由此可知。又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说法。因此,世上喜好道家学说的人,触类旁通加以引申,认为老子与混沌之气融合,和日月星三光相始终,通过观察天象来认识天体的升降变化。北斗星随太阳有九种变化,与时消长,规范日月星三光;四方神灵在旁,存想于丹田、太一紫房;修道成仙,脱胎换骨度世;伏羲、黄帝转世,成为圣人的老师。
班固认为老子摒弃圣智,视礼为祸乱之首,与孔子的学说相悖,在撰写《汉书·古今人表》时,依据一定的标准,贬低老子的地位,将他与楚子西列为同一等级。这两种观点差异很大,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延熹八年八月甲子日,皇上尊崇道德,心怀宽广,存养精神、修炼心性,志在高远,于是潜心效法黄帝,如同殷高宗一样,梦见老子并尊奉祭祀他。当时陈相边韶,掌管国家礼仪,才学浅薄,不能测度老子这样的至人,分辨是非,便依据书籍认为,老子清虚守静,喜欢无名,不居德自傲,不贪恋高官,甘居下位,摒弃孔子的仁义之说,避世隐居,改变姓名,唯恐被人知晓。
日以明暗为节度,月以盈亏自成规律。这是事物盛衰、祸福相依的根源。为人之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逊,老子如今受到尊崇,是因为他身处卑微却不断自损。他崇尚虚无清寂,先于天地而生,坚守真性、修养心性,这是获得五福的原因。我恭敬地阐述并刻铭如下:
他有大德,抱守虚无、坚守清寂。乐于居下位,不追逐功名利禄。像绳墨一样正直,能屈能伸也是可贵的。在三川地震时对答君主,舒散心怀。见机行事,像云从山中涌出。退隐是吉祥的,避世隐声。坚守大道不失误,使天下太平。处处不刻薄,安于平实、舍弃荣华。以大道为准则,轻视金玉。杜绝嗜好、去除欲望,回归婴儿般的纯真。历经漫长岁月,没人知晓他的真实情况。总之以无为治世,顺应自然规律。进退没有定规,行为正直。看似愚钝,实则虚怀若谷不盈满。这是大德之人的度量,不是常人所能评判的。九等的排序,怎能束缚他的声名。他与日月同光,与五星相合。出入于丹田,上下与黄庭相应。背离世俗,含藏光芒、隐匿身形。包含元气、神妙变化,吸纳至纯之气。世人不能推究其根源,知晓他的生死。天人依次祭祀,以显扬他的神灵。羡慕他的仙寿,刻石铭记。
汉边韶撰
来源:道光时期《亳州志》舆地志
注:边韶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字孝先,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东汉尚书令,后任陈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