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后序


如今尊奉、效法孔子的人,大多排斥老子。然而老子(的思想)辅助世道教化,对我们儒家是有益的,还不至于到入室操戈(彻底对立)的地步。老子名耳,谥号聃 ,伯阳是他的字。他出自大理氏,姓庭坚,殷朝时因避难而改姓为李,出生在楚国的苦县厉乡,如今属鹿邑县 。有人说太清宫是他的出生地,不知哪个说法准确。至于像流星划过天际、九龙喷水沐浴,以及母亲怀胎八十一年,剖开左腹才生下他,生下来就满头白发等说法,这也是方术之士神化他来迷惑世人罢了。

据《雍益记》记载,有青牛进入蜀地,有玉局仙床,有青鬃白鹿,榆树变成神木,亳州有升天的桧树,这些说法大多荒诞诡异。老子曾任周朝守藏室柱下史,孔子曾去他那里问礼,可见老子在道德方面有深厚造诣,有很多值得记述的地方。他的言论,意在去除骄矜、戒除过度与奢靡,这与我们儒家的宗旨是相符的。孔子称他为“犹龙”,认为自己远远比不上他。而我们这些儒者却一定要排斥他,这就太过了!

老子以道来教化天下,唐宋时期的混元道派日益兴盛,但其门徒相继转述师说,逐渐出现谬误。他们以《云中音诵》作为斋醮仪式的依据,以服气导引之术作为辟谷修养的方法,以《图箓真经》作为征召鬼神的手段。他们把云英玉浆当作炼丹药物,寇谦之等人作为老子的门徒,这样做也太过分了。那些倡导炼丹的人,大概也是附会黄帝铸鼎飞升的故事罢了。

然而通览《仙经》《龙虎》《阴符》《参同》《药镜》《悟真》等书,(可知炼丹)都是取自身的精气神,通过修炼使之归于虚无,并非追求黄金白银、丹药等有形的外物。据记载,老子见周王室衰微,想以道化育远方的百姓,于是西行出函谷关,关令尹喜邀请他著书,于是有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经典著于秦地,而非谯地。然而老子实际上是谯地人,那么说这部经著于谯地也是可以的。

老子说:话说多了就行不通了,不如守住内心的虚静。又说:人若能常保持清静,天地都会来依靠。解释这些经义,就如同我们儒家所说的“切实执守中道” 。能保持清静,就不会好大喜功,不会焚林竭泽般耗尽元气;不会招揽权势、聚敛财货,也不会堵塞言路、破坏纲纪而伤害国家命脉。如果在我们这个时代能有一个像老子这样的人,太平盛世立刻就能实现。

我从恒地调任谯地,守护先贤的故乡,姑且与百姓休养生息,不敢违背清静无为的教化。闲暇时日,(我)就在太清宫遗址上,修建了著经堂,并在上面镌刻《道德石经》,希望它能够长久流传。继任守护这方邦国的人,登上著经堂诵读经典,并将其铭刻于心、施行于政,使百姓回归质朴,民风醇厚,这不就接近于道了吗?自古以来没有《道德石经》,有它是从我开始的。但也并非真正从我才开始,就像孔子壁藏的丝竹简书,六经灿烂如星,早已铭刻于石。不是铭刻于石了吗?汉代以来,石经被称为不朽之作,然而遭遇兵火战乱,石碑有时也会损毁。只要代代修补,那么经典就不会失传。我镌刻这部经,怎能祈求神力来呵护,让它永不磨灭呢?即便有所毁缺,希望后人能修补并保存它,这是我对后世君子的期望。

道德存于人心,只要人心不死,那么说老子至今仍存于世,也是可以的。五千言的《道德经》,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儒家与道家看似二实则一,都以道为总纲。不必苛责求全,以此作为序。

知州马呈鼎撰写


注:马呈鼎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亳州知州 。他是湖北京山人,万历十四年(1586 年   )举人,1588 年授遂安知县,后任亳州知州 。在亳州任上,他主持重修道德中宫,增建“著经堂”,并在著经堂旁镌刻《道德石经》 ,还在著经堂左侧修建春登台 。他尊崇老子思想,期望以老子清静无为之道化育百姓 ,其相关举措对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


翻译整理:王显强


分享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