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的名称起源最早,但实际上并非如今州府所在地(所治理区域)。依据《尚书》的序文:“商汤开始居住在亳,追随先王(帝喾等 )的旧居。” 孔氏(孔颖达 )的疏注说:“郑元(因避康熙帝名讳,即郑玄 )说‘亳州,如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汉书音义》里的臣瓒说:‘汤的旧居亳,是如今济阴郡定陶县(原阴平县,表述需结合地理演变 )。现在亳州有商汤的陵墓,己氏县(古县名 )有伊尹的陵墓。’杜预说:‘梁国蒙城县北有亳城,城中有商汤墓,墓西边又有伊尹墓。’皇甫谧说:‘孟子称商汤居住在亳,和葛国为邻,葛伯不祭祀,商汤派亳地百姓为葛国耕种。葛国就是如今梁国宁陵县的葛乡。要是商汤居住在偃师,距离宁陵八百多里,怎么能让亳地百姓去耕种呢?亳如今是梁国谷熟县(古县名 )。’这些说法不同,不知道哪种正确。”
《尚书・立政》中“三亳阪尹” 的疏注说:“郑元认为‘三亳阪尹’是同一件事,说:‘商汤旧都(亳 )的百姓归服周文王,文王将其分作三个城邑。城邑长官居于险要之地,所以称阪尹。大概是东成皋(地名 )、南轘辕(山名 )、西降谷(地名 )。’皇甫谧认为三亳是三处地方,都名为亳。蒙县是北亳,谷熟是南亳,偃师是西亳。”
古代亳邑(名称)消亡覆灭,既没有关键证据,不知哪种说法契合原意。这些说法对于如今的亳州,偃师距离远,谷熟、蒙县距离近,说法虽不同,关键是它们所在之地,和如今亳州关联不大。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亳州,是《禹贡》里豫州的地域,到周代没改变。春秋时是陈国的焦邑,战国时属于楚国,秦朝时是砀郡属地,汉代是谯县。起初,后汉熹平五年,有黄龙在谯县出现,太史令单飏认为“这个封国(谯 )应当有称王的人兴起,不到五十年,黄龙也该再次出现”。后来果然如他所说。魏文帝(曹丕 )即位,黄初元年,因是先祖(曹操 )旧都,设立谯国和长安、许昌、邺、洛阳一同称为五都。后来魏朝又设置南兖州,周武帝时改为亳州。隋朝时沦陷于贼寇(指王世充等势力 )。武德四年讨伐平定王充(王世充 ),重新设亳州。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唐武德年间恢复亳州,“五年设置总管府,管辖谯、亳、宋、北荆、颍、沈六个县。” 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元年撤销都督府,亳州建制不变。天宝元年改为谯郡。乾元元年恢复亳州称谓。后梁开平二年升为防御州,后唐时为团练州,后晋又恢复为防御州。”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代仍称亳州,也叫谯郡,大中祥符七年,升为集庆军节度。金代也叫亳州,元代归属归德府。” 明朝初年把州治所在的谯县撤销并入(亳州 ),不久降为亳县,改属颍州。弘治九年,恢复为亳州,属凤阳府。本朝(清朝 )初年沿袭,雍正二年,改属颍州府。
亳州处于南北交通要冲,本就是古今用兵之地。从前秦末楚地起兵时,陈胜最初起兵,攻打谯县,攻克。魏武帝(曹操)因先祖是本地(谯县)人,在谯县整治军队,图谋向南发展。他的儿子曹丕于是在此建立陪都,遇江淮有战事,常在此屯驻宿营。晋代祖逖立志收复中原,也在谯县谋划行事。桓温北伐燕国,从谯县出兵向北。拓跋氏(北魏)逐渐蚕食淮南,一直把谯县当作军事重镇。宇文氏(北周)和陈国争夺江北土地,在谯州设置军府。唐朝平定辅公祏叛乱,也命令军队从谯亳南下,一路攻取。后梁朱温刚得宣武军(势力),就屯兵占据亳州,依次图谋兼并东方各藩镇。宋朝南迁后,亳州作为北部屏障,可汴京、宋州(故地)没能收复。元明换代时,刘福通从砀山清河迎接韩林儿称帝,占据亳州僭越皇位,留存的台阁还在。由此说来,难道不是地理位置必争,从古如此吗?如今天下一统,一百多年以来,圣明君主代代传承,百姓凿井耕田(安居乐业),亳州是中原产高粱、粟米、布帛的州郡,风俗质朴,在此地做官的人,称此地容易治理。而国家恩泽深入每个人,时间久了,亳州百姓有的不能说出恩泽的具体缘由。
我(朱筠)奉命出使前来颍州,亳州百姓来参加考试。既选拔出当地贤能的士人,又书写表彰那些守节、孝顺的女子,刻在碑石上,来教化乡里百姓,并且告知众人。用太平的教化,长久施行,使百姓知晓质朴又懂得礼仪,消除往昔好争斗的旧习。恰逢知州事郑君泰(郑交泰)编纂《亳州志》,书成后请我作序。于是简略考证当地地理、风俗中可呈现的内容,作为这部志书的缘起,让它刊刻流传。
乾隆三十八年,岁在癸巳,秋七月二十七日,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办内阁批本事务、提督安徽学政、加一级纪录四次、大兴朱筠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