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洪河,作为亳州市谯城区第二大入涡河流,同时也是连接河南和安徽的重要支流,拥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大力弘扬。
小洪河的名称历经多次变更,春秋之前它被称作泓水,战国之后改名为鸿沟,明清时期又被叫做鸿河,到现在则称小洪河。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朝代不断更迭,名称也多次变换,但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从未被磨灭。
小洪河在河南段被称为大沙河,它从河南兰考县夹河滩出发,途径兰考县城。兰考县因焦裕禄书记而闻名遐迩,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县委县政府防沙治沙,最终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深受人民爱戴的优秀县委书记。
小洪河洪水从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西北缓缓流过,接着来到仪封镇。仪封镇历史底蕴深厚,曾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都城所在地。在新时代,仪封镇也涌现出一位优秀的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王继伟,他为了带领当地村民实现共同致富,在奋斗过程中不幸牺牲,是值得尊敬的优秀共产党员。
离开仪封镇后,洪水继续向东流至红庙镇张庄。红庙镇的得名颇具趣味,乾隆年间这里修建了一座红砖庙,随后建立红庙寨,故而得名。洪水一路向东南蜿蜒,经过程庄村后直达民权县。民权县在古代曾是戴国属地,这里有葵丘台遗址,台上曾建有葵丘寺,该遗址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中原各国会盟之处,史称葵丘会盟,见证了当时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
洪水穿过民权县后继续朝南流,途径民权县、睢县、宁陵县三县碑,接着朝南流过二郎庙村,途经宁陵县太公陵遗址。宁陵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是葛伯国,汤王建立政权后,汤王派人多次送牛,送祭品给葛伯,要求葛伯祭祀先祖,葛伯不听,无奈汤对葛国发起攻打。
西周时宁陵县是沙随国,战国初期属于魏国,还是信陵君魏无忌的封地。秦末,魏王魏咎为保全百姓投降秦将章邯后自尽,民众感念其德行,将宁邑改名为宁陵。
洪水继续从宁陵县西南流过宁陵县,进入商丘市临河店镇,然后途径毛堌堆遗址。毛堌堆遗址是一处古代墓群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毛堌堆镇,属于徐堌堆汉墓群,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 年经过考古发掘确认,该墓群包含 15 座墓葬,其中 12 座为战国墓、2 座西汉墓和 1 座东汉墓,对于研究古代墓葬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洪水继续向南流进入高辛镇,这里有帝喾陵。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因辅佐颛顼有功,被颛顼封于亳,后成为第三位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亳。帝喾去世后就葬于家乡高辛镇,帝喾陵也成为后人缅怀这位上古帝王的重要遗迹。
洪水继续朝南进入包公镇,包公镇唐宋时期为 “王家集”。北宋庆历六年(1046 年),包拯任京东路转运使时,路过此地,当时这里正遭遇大旱,灾民拦轿诉苦。包拯开仓赈粮、处决恶霸 “南霸天”,并减免赋税。次年(1047年),百姓自发建祠纪念,地名遂演变为 “包公庙”,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已近千年,见证了百姓对包拯的敬仰与爱戴。
洪河继续朝南,进入河南最后一个镇宋河镇,宋河宋河就是大周时期被周武王封给商纣王哥哥微子启的封国所在地宋国商丘。宋国区域的一条河,就是现在商丘段的大沙河。宋河镇现属于鹿邑县,它因宋河酒而得名,春秋时这里是枣子集。
洪水继续朝南进入安徽亳州的古井镇,进入古井镇大沙河就改名小洪河了。古井镇因古井贡酒而闻名天下。古井镇原名减店,也叫减王店。孤独信原名孤独如愿,西魏和北周时期名将,八柱国之一,以军事才能和政治影响著称,其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朝,唐朝皇后,因此被称为三朝国丈。独孤信年轻时即梁武帝中大同四年即532年,高欢攻打谯城,孤独信为保谯城,曾在此地作战受伤,当地百姓为感谢孤独信舍命护民之恩,孤独信去世后立墓冢纪念,故得名 “减王冢”,减王店由此而来。东汉时期曹操以清澈的洪河水,酿造出甘甜的古井酒,献给汉献帝,受汉献帝赏识,从此亳州美酒甲天下。
洪水继续南流进入曹操屯草粮和练兵处魏岗镇以及神医华佗出生地华佗镇。曹操和华佗均出身于亳州谯城,曹操在魏岗镇练兵屯粮,为以后统一北方、攻打蜀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华佗也通过交通便利的小洪河为中原百姓治病,深受中原百姓的爱戴,去世后百姓为其建寺立庙,华佗也成为至今备受尊崇的中华神医。洪水从华佗镇继续南流,进入亳州谯城市区,在华佗镇境内的小洪河东岸大王村,埋葬有近200年以来,亳州最高长官,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太子少保,带刀御前侍卫,清朝毅军首领,北洋24将军之一,后被徐世昌封为昭武上将军,被袁世凯称之为老叔的姜桂题。
洪水继续向南流,途径华佗镇亳州隋墓。1973年亳州考古学家考古发现,坐落在小洪河东岸一公里处,涡河北岸丁瓦房窑厂。现谯城小学地下。亳州隋墓有两座,分1号墓和2号墓。1号墓为爽墓,墓内出土17件陶俑,包括甲胄武士俑,文官俑,胡人俑,另两件是骆驼俑和战马俑,其背部载有丝绸卷和粮食模型,反映了丝绸之路与古代亳州丝绸产生的历史。2号墓为王干墓,为方型弧壁砖室墓,出土43件陶俑。包括10件乐舞俑,仪仗俑及动物俑,还有瓷器铜镜等生活用品。
王干太原人,曾任亳州总管府参军,卒于隋开皇17年(公元598年),开皇二十年(公元601年)由太原迁葬亳州。公元601年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他改元为仁寿,标志着开皇年号的结束,这之前已经开皇20年,这段时间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被称之为“开皇之治”。同年,太子杨勇因晋王杨广的陷害被废为庶人,杨广被立为新太子,为后续隋朝衰亡埋下伏笔。王干去逝后先是埋葬于老家太原,但三年后601年又东迁曾经工作过的刺史部亳州,应该是一个政治变革的信号。要知道隋开皇之前,杨坚曾在亳州当总管,李渊在隋朝开皇后也当过亳州刺史。唐朝建立后,李唐王室,追任老子李耳为李姓始祖,在亳州建老子庙。
洪水经隋王干墓最后进入亳州谯城流入涡河。
在古代,小洪河沿线发生过三个闻名天下的重要历史事件。第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宋楚泓水之战。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宋与楚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阵势,而楚军还在过河。宋大臣建议宋襄公趁敌军渡到一半时进攻,宋襄公却以仁义之师为由拒绝,称敌人渡河未结束不能进攻。等到楚军上岸尚未列好阵势时,大臣再次请求进攻,宋襄公依旧拒绝,认为人家队伍没整好不能打。直到楚军准备充分,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被箭射中,受了重伤,卫队全部战死,他在大臣拼死保护下才狼狈逃回国都商丘,第二年便伤重而死 。此战之后,“宋襄之仁” 成为一个成语,宋襄公也因死守教条、抱残守旧的形象被后人铭记,这场战役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理念和政治局势。
第二个事件是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后,魏惠王为了增强魏国实力,抵御逐渐强大的楚国,进而逐鹿中原,对泓水进行开凿并将其更名为鸿沟。鸿沟在当时不仅是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成为了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分界线。鸿沟的开凿,使魏国的水运交通得到极大改善,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也为魏国在中原地区的争霸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个事件是楚汉之争。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它西自荥阳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分为两支,向东的一支为汳水,向南的一支为沙水,入颍河(这里记录历史错误,应该时入涡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形成了庞大的水运网络,开创了中国引黄事业的先河,使中国的运河技术进入体系时代。平民出身的刘邦与权贵出身的项羽,以鸿沟为界,西汉东楚。刘邦善于用人,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逐渐积聚力量;而项羽虽勇猛善战,但刚愎自用,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楚汉之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鸿沟作为双方的分界线,见证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再加上后来唐朝建都洛阳,宋朝建都开封,亳州以南的江淮学子进京赶考、商人经商,都会依据大禹治水开凿的涡水,途径亳州拜汤王、祀老子、拜华佗、求医问道,由此形成的涡水文化,与魏惠王开凿的小洪河(鸿沟)沿线的历史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奠定了中华大道一统思想。
小洪河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沿线的遗迹、故事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传承小洪河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来源:亳州市谯城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
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