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沟水、涡水、汳水(《水经注・卷二十三》白话文全译)
阴沟水
阴沟水发源于河南阳武县的蒗荡渠。阴沟水的源头在卷县承接黄河,旧河道向东南流经卷县旧城南,又向东流经蒙城北。《史记》记载: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攻占成皋、荥阳,首次设置三川郡,有人怀疑蒙城就是蒙骜所筑,但详情不明。旧河道向东分为两支,世人称之为阴沟水。京相璠认为它是从黄河分出的济水,这一说法难以深究。两支水道都向东穿过济隧,右支向东南流经阳武城北,再向东南穿过长城,流经安亭北,又向东北与左支汇合。左支又向东穿过长城,流经垣雍城南。从前晋文公战胜楚国后,周襄王在此地慰劳他,所以《春秋》记载 “甲午日,(晋文公)到达衡雍,在践土建造王宫”。《吕氏春秋》说:“在衡雍尊崇天子。”《郡国志》记载:卷县有垣雍城,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韩国献给秦国的垣雍。(阴沟水)又向东流经开光亭南,再向东流经清阳亭南,与右支汇合,然后向东南流经封丘县,穿过济水河道,向东南到大梁,与蒗荡渠汇合。梁沟开凿后,蒗荡渠旧道实际上兼有阴沟、浚仪的名称,所以说(阴沟水)发源于阳武县。
阴沟水向东南流经大梁城北,向左转弯与梁沟汇合,一同向东南流,同称鸿沟、沙水。两支水流汇合后,向左分出向东流的就是涡水,这是水源名称的变化,所以《水经》说 “阴沟水出自蒗荡渠”。
涡水(水)
阴沟水向东南流到沛地称为涡水。
阴沟水最初与蒗荡渠交汇,最终从沙水分出,涡水由此形成。涡水在扶沟县承接沙水。许慎又说:涡水的源头出自淮阳郡扶沟县的蒗荡渠,并非流到沛地才称为涡水。《尔雅》说:“涡水又称洵水。” 郭璞注释:“大水溢出形成的小水。” 吕忱说:“洵水就是涡水。”
涡水流经大扶城西,城的东北全是袁家的旧墓,墓碑倾斜,石羊、石虎破碎,只有司徒袁滂、蜀郡太守袁腾、博平令袁光的墓碑还残留着些许文字,其余的几乎无法辨认。涡水又向东南流经阳夏县西,再向东流经邈城北。邈城是实心城,西侧有外城。
涡水向东流经大棘城南,这里是旧鄢县的大棘乡。《春秋・宣公二年》记载,宋华元与郑公子归生在大棘交战,华元被俘。《左传》记载:华元杀羊犒劳士兵,却没给车夫,交战前,车夫羊斟说:“从前的羊由你做主,今天的车由我做主。” 于是驾车冲入郑军,华元因此被俘。后来这片土地被楚庄王吞并。所以圈称说:大棘是楚地,有楚太子建的坟墓和伍员的钓台,池沼还在。
涡水向东流经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说:大棘乡就是旧安平县,百姓敦厚,容易治理。
涡水向东流经鹿邑城北,世人称这里为虎乡城,是错误的,这里是《春秋》记载的鸣鹿。杜预说:“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指的就是这里。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涡水北岸有《汉温令许续碑》,许续字嗣公,陈国人,被举为贤良,授议郎,升任温令,延熹年间立碑。
涡水向东流经武平县故城北。城西南七里左右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题《虞君之碑》,记载虞诩字定安,是虞仲的后代,曾任朝歌令、武都太守,文字多残缺,无法完整辨认。据范晔《后汉书》: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父是县狱吏,治狱宽厚,曾说 “于公(于定国之父)治理里门,儿子成为丞相,我虽比不上于公,子孙未必不能做九卿”,所以给虞诩取字 “升卿”,“定安” 大概是他的小字。魏武王曹操最初被封在这里,最终平定了天下。
涡水向东流经广乡城北。圈称说:襄邑有蛇丘亭,就是旧广乡,后来改名为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就是广乡。
涡水向东流经苦县西南,分为两条水。支流向东北注入赖城,流入谷水,称为 “死涡”。涡水又向东南转弯,流经苦县故城南。《郡国志》说:这里是《春秋》记载的相地,王莽改名为赖陵。城的四门都有驰道,东起赖乡,南从南门越水直达旧台,西从南门通广乡,西到武平北门连接北台。
涡水向东北转弯,到赖乡西,谷水注入。谷水在襄邑县东承接涣水,向东流经承匡城东。《春秋经》记载:夏天,叔仲彭生在承匡会见晋郤缺。《左传》说:(他们)商议讨伐依附楚国的诸侯。京相璠说:现在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旧承匡城。
谷水向东南流经已吾县故城西。《陈留风俗传》说:已吾县原是宋地,混杂着陈、楚的土地,是梁国宁陵县的徙种龙乡。成帝、哀帝时期,户口达八九千户,士人请求设县。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后,将大棘乡、直阳乡在十二年从鄢县划归此地,命名为 “已吾”,仍保留陈、楚的风俗。
谷水向东流经柘县故城东。《地理志》记载这是淮阳国的属县,城内有柘令许君的《清德颂》碑,石碑破碎、文字紊乱,只有这篇碑文还能辨认。城西南一里左右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光和年间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许婴字虞卿,是司隶校尉的儿子,建宁元年立;其余碑刻文字磨灭,无法辨认,大概是司隶相关的碑刻。
谷水流经苦县故城中,水涨时四周形成壕沟,水少时只有孤流。谷水向东流经赖乡城南,城是实心的,东北角落有座偏高的台,俗称因台在谷水北,称城为 “谷阳台”,是错误的。谷水从此向东流入涡水。
涡水向北(错,是东)流经老子庙东,庙前南门外有两块碑,是汉桓帝派中官管霸祭祀老子时,命陈相边韶撰写的。北面有双石阙,十分整齐,石阙南侧是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过谯县时所刻。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西侧有块碑,是陈相鲁国人孔畴建和三年立的。北面是老君庙,庙东院内有九口井。涡水北侧又有李母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人王阜所立,碑上记载 “老子生于曲涡之间”。(这说明这以区域已属谯城)。
涡水曲折向东流经相县故城南,城矮小但坚固。边韶《老子碑》记载:“老子是楚国相县人。” 相县荒废后,现在属于苦县,旧城还在,在赖乡东。涡水流经城南,怀疑就是这座城,从此之后没有外城与之对应。
涡水向东流经谯县故城北。《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楚成得臣率军伐陈,夺取谯地,修筑顿城后返回,就是这里。这里是王莽时的延成亭。魏设置谯郡,是沇州治所。沙水从南面分支,向北流经谯城西,再向北注入涡水。
涡水环绕谯城,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遗址,地基、柱础还在。庙北有双石阙对峙,高一丈六尺,斗拱和柱子都雕刻着云纹,上部的窗棂已破碎。阙北有圭形碑,题《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阴又刻有诏策,两碑文字相同。碑两侧有石马相对,高八尺五寸,雕刻粗糙,比不上光武陵道的石象石马。有曹腾兄长的墓,冢东有碑,题《汉故颍川太守曹君之碑》,记载他延熹九年去世,未刻立碑时间。坟北有他的长子曹炽的墓,冢东有碑,题《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记载他历任太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升任长水校尉,三十九岁去世,熹平六年立。曹炽弟弟曹胤的墓,冢东有碑,题《汉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
城东有曹操的旧宅,靠城临市,旁临护城河。《魏书》说:曹操任议郎时称病回乡,在城外建房,春夏读书,秋冬打猎自娱。魏文帝曹丕中平四年出生在这里,当时有青云如车盖,一整天才散去,就是这个地方。后来文帝延康元年到谯县,大宴父老,在旧宅立坛,坛前立碑,题《大飨之碑》。
碑的东北、涡水南岸有谯定王司马士会的墓,冢前有碑,晋永嘉三年立。碑南二百步左右有两根石柱,高一丈多,下半部是束竹交错的花纹,制作极为精巧,石柱题字:“晋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谯定王河内温司马公墓之神道。”
涡水向东流经朱龟墓北,向东南流。墓南靠道有碑,题《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朱龟字伯灵,光和六年死于任上,故吏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人牟化中平二年立。碑阴刻有故吏姓名,都是蓟、涿及上谷、北平等地人。
涡水向东南流经层丘北,山丘独自高耸,是旧壁垒所在地。涡水又向东南流经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支流注入。这支水在思善县承接沙水,世人称为章水,所以有章头之名。向东北流经城父县故城西,沿城东北流,注入涡水。
涡水向东流经下城父北。《郡国志》说:山桑县有下城父聚。涡水曲折流经聚东郎山西,又向东南转弯流经郎山南,山东有垂惠聚,世人称为礼城。袁山松《郡国志》说:山桑县有垂惠聚,就是这座城。
涡水向东南流经涡阳城北,城临涡水。魏太和年间是州治所,以孟表为刺史,后来罢州设郡,是军事要地。涡水向东南流经龙亢县故城南,汉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为侯国。所以俗语说:“沛国龙亢到山桑。”
涡水曲折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落,两岸积石高二丈,水流从中穿过。又向东南流经荆山北,向东注入淮河。
涡水入淮
涡水又向东南流到下邳郡淮陵县,注入淮河。
涡水向东,左侧汇合北肥水。北肥水发源于山桑县西北的沼泽,向东南流,左右有多个支流汇合,都是细流。向东南流经山桑邑南,俗称北平城。从前文钦被封山桑侯,怀疑食邑在这里。城东南有块碑,碑文残破无法辨认,只有碑背故吏姓名还在,是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人萧刘定兴所立。
北肥水向东流经山桑县故城南,俗称都亭,是错误的。现在城内东侧还有山亭高耸,丘陵险峻,不亚于洪台。《十三州志》所说 “城中有山,亭中有桑,因此得名县”,即此。外城东有《文穆冢碑》,记载文穆三代任二千石官,曾任郡户曹史、博士、太常丞,因通晓气候被提拔为侍中、右中郎将,迁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太守,光和年间去世,故吏涿郡太守彭城人吕虔等所立。
北肥水向东积蓄成陂,称为瑕陂。陂水向东南流经瑕城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楚军返回时到达瑕,就是这座城。所以京相璠说:瑕是楚地。
北肥水向东南流经向县故城南。《地理志》说:这里是旧向国。《世本》说:许、州、向、申都是姜姓,炎帝后代。京相璠说:向是沛国县,现在并入谯国龙亢。杜预说: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改封富波侯王霸为侯国,就是这座城,俗称圆城,是错误的。又向东南流经义成南,世人称为褚城,是错误的。又向东注入涡水,涡水再向东注入淮河。《水经》说 “下邳淮陵入淮” 是错误的。
汳水(汴水)
汳水在浚仪县北出自阴沟水,阴沟水就是蒗荡渠。也说汳水承接旃然水,又说丹水、沁水乱流,在武德县横绝黄河,向南流入荥阳汇合汳水,所以汳水又称丹水。黄河、济水河道断绝后,汳水承接旃然水向东流。自从王贲灌大梁后,水从县南流出,不流经城北,夏水泛滥时此渠通流,就是阴沟水。在大梁北又称为浚水,所以圈称《陈留风俗传》说 “浚水流经县北”。向东分出汳水,所以《水经》说 “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
汳水向东流经仓垣城南,就是浚仪县的仓垣亭。城临汳水,陈留相毕邈治理此地。征东将军荀晞西讨时,毕邈逃归京城,荀晞派司马东莱人王赞代替他据守仓垣,切断运输粮道。
汳水向东流经陈留县的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说的县有鉼乡亭,就是这个亭。汳水又流经小黄县故城南。《神仙传》记载:灵寿光,扶风人,死在江陵胡罔家,胡罔埋葬了他。一百多天后,有人在小黄县见到他,他托人给胡罔带信,胡罔打开坟墓,只有鞋子在。
汳水向东流经鸣雁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卫侯伐郑到达鸣雁,就是这里。杜预《释地》说:在雍丘县西北。现在当地人还称它为白雁亭。
汳水向东流经雍丘县故城北,流经阳乐城南。《西征记》说:阳乐城在汳水北一里,周长五里,属雍丘县。汳水向东有旧渠分出,向南通睢水,称为董生决。有人说董氏作乱时,引水向南通睢水,所以这条水得名,现在已经无水。
汳水向东有支流分出,俗称落架口。《西征记》说:落架是水名。《续述征记》说:在董生决下游二里。
汳水流经外黄县南,又向东流经莠仓城北。《续述征记》说:莠仓城距离大游墓二十里。又向东流经大齐城南。《陈留风俗传》说:外黄县有大齐亭。又向东流经科城北。《陈留风俗传》说:县有科禀亭,就是这个亭。
汳水向东流经小齐城南,又向南流经利望亭南。《风俗传》说:这里是旧成安县。《地理志》记载:陈留郡有成安县,汉武帝封韩延年为侯国。
汳水向东有龙门旧渠分出,旧渠通睢水,所以《西征记》说:龙门是水名,门北有土台,高三丈多,上面宽数十步。
汳水向东流经济阳考城县故城南,称为菑获渠。考城县是周朝的采邑,春秋时是戴国。《左传・隐公十年》秋,宋、卫、蔡伐戴,就是这里。汉高帝十一年秋,封彭祖为侯国。《陈留风俗传》说:这里是秦朝的谷县,后来因汉兵兴起,年成多灾,改名为菑县,王莽改名为嘉谷。章帝东巡经过此县,下诏说:“陈留菑县,名字不吉利。高祖厌恶柏人县名,世宗因闻喜县吉祥而显扬获嘉,顺应吉祥征兆,敬承神灵眷顾,赐名彰显先祖武帝,改菑县为考城。” 这条渠大概因县得名。
汳水向东流经宁陵县的沙阳亭北,这里是旧沙随国。《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诸侯在沙随会盟,商议伐郑,就是这里。杜预《释地》说: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世人称为堂城,是错误的。
汳水向东流经黄蒿坞北。《续述征记》说:堂城到黄蒿二十里。汳水向东流经斜城下。《续述征记》说:黄蒿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说:考城县有斜亭。
汳水向东流经周坞旁。《续述征记》说:斜城东三里,晋义熙年间,刘公派周超之从彭城沿汳水旧沟,砍树开路七百多里,开通水路,停泊在这里,所以这个坞出名。
汳水向东流经葛城北,这里是旧葛伯国。孟子说:葛伯不祭祀,汤问他原因,他说 “没有祭品”,汤送给他祭品;葛伯又不祭祀,汤问他,他说 “没有牺牲”,汤又送给他;葛伯仍不祭祀,汤问他,他说 “没有谷物”。汤派亳地百姓去为他耕种,老弱送饭,葛伯却率人抢夺,不给的就杀死,汤于是讨伐葛国。葛国在六国时属魏,魏安釐王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封地葛乡,就是这座城,在宁陵县西十里。
汳水向东流经神坑坞,又向东流经夏侯长坞。《续述征记》说:夏侯坞到周坞各相距五里。
汳水向东流经梁国睢阳县故城北,又向东经过襄乡坞南。《续述征记》说:西距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就是襄乡佛塔,汳水流经塔南。汉熹平年间某君所建,死后葬在这里,他的弟弟刻石立碑纪念其功德。墓道前有狮子、天鹿,用砖砌成八座百达柱,现已荒芜颓毁,雕刻几乎无存。
汳水入获水
汳水又向东流到梁郡蒙县,称为获水,余波向南流入睢阳城中。
汳水向东流经贳城南,世人称为薄城,是错误的。阚駰《十三州志》认为是贯城,在蒙县西北。《春秋・僖公二年》记载,齐侯、宋公、江、黄在贯会盟,杜预认为就是贳城,说 “贳、贯字形相近”。齐地的贯是贯泽,不是这里。现在蒙县西北没有其他城,只有这座城,考文证地,显然是贳邑,不可能是亳城。
汳水向东流经蒙县故城北,俗称小蒙城。《西征记》说: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是庄周的故乡,他曾任蒙县漆园吏,就是郭璞所说 “漆园有傲慢小吏” 的地方。庄周因惠施去世而在这座城闭门不出。
汳水从县南流出,现在已无水,只有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注入睢水。城南二里有《汉太傅掾桥载墓碑》,桥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睢阳公子,熹平五年立。城东百步有石室,刻 “汉鸿胪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没有碑志,不知何时所建。
汳水向东流经大蒙城北,自古没听说有两座蒙城,怀疑就是蒙亳,所谓景薄,是北亳。椒举说 “商汤有景亳之命”,即此。阚駰说:这是汤的都城。亳本是帝喾的旧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就是现在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的尸乡亭。皇甫谧认为考证事实后,学者的说法有误。如孟子说汤居住在亳,与葛为邻,就是亳与葛相近。汤的领地七十里,葛只是伯爵,封域有限,而宁陵距偃师八百里,不可能让童子送饭去耕种。现在梁国自有两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不是偃师。古文《仲虺之诰》说 “葛伯与送饭人为敌,讨伐从葛国开始”,就是孟子所说的情况。
崔駰说:汤冢在济阴薄县北。《皇览》说: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方形,每边十步,高七尺,顶部平坦。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部长卿巡视水灾时,经过汤冢,在汉代属扶风,现在考察回渠亭,有汤池征陌,就是这里。但不常见,难以详考。据《秦宁公本纪》:二年伐汤,三年与亳交战,亳王逃到戎地,于是灭汤。可见周桓王时有亳王号汤,被秦所灭,是西戎之国,葬在征地,不是殷汤。刘向说殷汤没有葬处,令人怀疑。杜预说: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西侧有箕子冢。现在城内有旧坟方形,怀疑就是杜预所说的汤冢,世人称为王子乔冢。
冢旁有碑,题《仙人王子乔碑》,说:王子乔是上古真人,只知他成仙,不知年代。询问道家,有的说在颍川,有的说生于蒙地。初建此城就有这座坟,先辈传说是王氏墓。永和元年冬十二月腊夜,坟上有哭声,十分悲哀。邻居住户王伯觉得奇怪,天亮后去祭祀查看,当时下大雪,无人走过,祭祀处有大鸟足迹,众人都认为是神灵。后来有人戴大帽、穿红单衣、拄竹杖,站在冢前,叫砍柴少年伊永昌,说 “我是王子乔,不要砍我坟上的树”,忽然消失。县令泰山人万熹查考老人说法,有感于灵异征兆,修建神庙供奉。于是好道之人从远方聚集,有的弹琴歌颂太一,有的静思游历仙山,知道这处吉祥墓地实为真人先祖。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派使者献祭,恭敬肃穆。国相东莱人王璋,字伯仪,认为神灵所兴之地必有碑记,于是与长史边乾在石碑上刻文,纪念其事迹。看碑文意思,时代似乎不远,既然亲眼所见,不能不记录下来。
《水经注》原文,来源:一直查 http://www.yizhicha.com/bookInfo/id/8990/catid/271.html
卷二十三
著作:水经注
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渠,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南,又东径蒙城北。《史记》秦庄襄王元年,蒙骛击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疑即骛所筑也,干事未洋。故渎东分为二,世谓之阴沟水。京相璠以为出河之济,又非所究。俱东绝济隧,右渎东南径阳武城北,东南绝长城,径安亭北,又东北会左渎。左渎又东绝长城,径垣雍城南。昔晋文公战胜于楚,周襄王劳之于此。故《春秋》书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吕氏春秋》曰,尊天子于衡雍者也。《郡国志》曰:卷县有垣雍城,即《史记》所记韩献秦垣雍是也。又东径开光亭南,又东径清阳亭南,又东合右渎,又东南径封丘县,绝济渎,东南至大梁,合蒗渠。梁沟既开,蒗渠故读实兼阴沟,浚仪之称,故云出阳武矣。东南径大梁城北,左屈与梁沟合,俱东南流,同受鸿沟沙水之目。其川流之会,左渎东导者,即水也。盖津源之变名矣。故《经》云:阴沟出蒗渠也。
东南至沛为水。
阴沟始乱蒗,终别于沙,而水出焉。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水首受淮阳扶沟县蒗渠,不得至沛,方为水也。《尔雅》曰:为洵。郭景纯曰:大水泆为小水也。吕忱曰:洵,水也。水径大扶城西。城之东北,悉诸袁旧墓,碑字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大守腾、博平令光碑字所存惟此,自余殆不可寻。水又东南径阳夏县西,又东径邈城北。城实中而西有隙郭。水又东径大棘城南,故鄢之大棘乡也。《春秋》宣公二年,宋华元与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获华元。《左传》曰:华元杀羊食士,不及其御,将战,羊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御人郑,故见获焉。后其地为楚庄所并。故圈称曰:大棘,楚地,有楚太子建之坟,及伍员钓台,池沼具存。水又东径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大棘乡,故安平县也。士人敦惷,易以统御。水又东径鹿邑城北,世谓之虎乡城,非也。《春秋》之鸣鹿矣。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续字嗣公,陈国人也,举贤良,拜议郎,迁温令。延熹中立。水又东径武平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题云:《虞君之碑》,讳诩,字定安,虞仲之后。为朝歌令,武都大守。文字多缺,不复可寻。按范晔《汉书》: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子公为里门,子为丞相,吾虽不及于公,子孙不必不为九卿,故字诩曰升卿,定安盖其幼字也。魏武王初封于此,终以武平华夏矣。水又东径广乡城北。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广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即广乡也。水又东径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人谷,谓死也。水又东南屈,径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曰:《春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城之四门,列筑驰道,东起赖乡,南自南门,越水直指故台,西面南门,列道径趣广乡道西门驰道。西届武平北门驰道,暨于北台。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东径承匡城东。《春秋经》书:夏,叔仲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左传》曰:谋诸侯之从楚者。京相璠曰: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谷水又东南,径已吾县故城西。《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徙种龙乡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已吾,犹有陈、楚之俗焉。谷水又东径柘县故城东。《地理志》淮阳之属县也。城内有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惟此文见碑。城西南里许,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光和中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婴字虞卿,司隶校尉之子,建宁元年立;余碑文字,碎灭不复可观,当似司隶诸碑也。谷水又东径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局隍堑,耗则孤律独逝。谷水又东径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台,非也。谷水自此东人水。水又北径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谯所勒;阙北东侧,有孔于庙,庙前有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间。水又屈东,径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水又东,径谯县故城北。《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谯,城顿而还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谯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北径谯城西,而北注。水四周城侧,械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罦罳已碎。阙北有圭碑,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大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阴又刊诏策,二碑文同。夹碑东西,列对两石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不匹光武隧道所表象马也。有腾兄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颖川太守曹君之碑》,延熹九年卒,而不刊树碑岁月;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题云,《汉故长水校尉曹君之碑》。历太中大夫、司马、长史、侍中,迁长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炽弟胤家,家东有碑,题云:《汉谒者曹君之碑》,熹平六年立。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魏书》曰:太祖作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射猎,以自娱乐。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即是处也。后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坛前树碑,碑题云:《大飨之碑》。碑之东北,水南,有谯定王司马士会冢。冢前有碑,晋永嘉三年立。碑南二百许步,有两石柱。高丈余,半下为柬竹交文,作制极工。石榜云:晋故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扬州、江州诸军事、安东大将军、谯定王河内温司马公墓之神道。水又东径朱龟墓北,东南流。冢甫枕道有碑,碑题云,《汉故幽州刺史朱君之碑》。龟字伯灵,光和六年卒官,故吏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年化中平二年造。碑阴刊故吏姓名,悉蓟、涿及上谷、北平等人。水东南径层丘北,丘阜独秀,巍然介立,故壁垒所在也。水又东南,径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县,世谓之章水,故有章头之名也。东北流径城父县故城西,侧城东北流,人于。水又东径下城父北。《郡国志》曰:山桑县有下城父聚者也。水又屈径其聚东郎山西,又东南屈,径郎山南。山东有垂惠聚,世谓之礼城。袁山松《郡国志》曰:山桑县有垂惠聚,即此城也。水又东南径阳城北。临侧水,魏大和中,为州治,以盖表为刺史,后罢州立郡,衿带遏戍。水又东南径龙亢县故城南,汉建武十三年,世祖封傅昌为侯国。故语曰:沛国龙亢至山桑者也。水又屈而南流,出石梁。梁石崩褫,夹岸积石,高二丈,水历其间。又东南流,径荆山北,而东流注也。
又东南至下邳淮陵县,入于淮。
水又东,左合北肥水。北肥水出山柔县西北泽薮,东南流,左右翼佩,数源异出同归,盖微脉涓注耳。东南流,径山桑邑南,俗谓之北平城。昔文钦之封山桑侯,疑食邑于此。城东南有一碑,碑文悉破无验,惟碑背放吏姓名尚存;熹平元年义士门生沛国萧刘定兴立。北肥水又东径山桑县故城南,俗谓之都亭,非也。今城内东侧,犹有山亭桀立,陵阜高峻,非洪台所拟。《十三州志》所谓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县者也。郭城东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征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迁九江、彭城、陈留三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吕虔等立。北肥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瑕陂。陂水又东南径瑕城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师还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北肥水又东南径向县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国也。《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京相璠曰:向,沛国县,今并属谯国龙亢也。杜预曰:龙亢县东有向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为侯国,即此城也。俗谓之圆城,非。又东南径义成南,世谓之褚城,非。又东入于,水又东注淮,《经》言下邱淮陵人淮,误矣。
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阴沟即蒗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于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称,河济水断,汳承旃然而东,自王贲灌大梁,水出县南,而不径其北,夏水洪泛,则是渎津通,故渠即阴沟也。于大梁北又曰浚水矣。故圈称著《陈留风俗传》,曰浚水径其北者也。又东,汳水出焉。故《经》云:汳出阴沟于浚仪县北也。汳水东径仓垣城南,即浚仪县之仓垣亭也。城临汳水,陈留相毕邈治此。征东将军荀晞之西也,逸走归京,晞使司马东莱王赞代据仓垣,断留运漕。汳水又东径陈留县之鉼乡亭北。《陈留风俗传》所谓县有鉼乡亭,即斯亭也。汳水又径小黄县故城南。《神仙传》称:灵寿光,扶风人,死于江陵胡罔家,罔殡埋之。后百余日。人有见光于此县,寄书与罔。罔发视之,惟有履存。汳水又东径鸣雁亭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卫侯伐郑,至于呜雁者也。杜预《释地》云:在雍丘县西北。今俗人尚谓之为白雁亭。汳水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径阳乐城南。《西征记》曰:城在汳北一里,周五里,雍丘县界。汳水又东,有故渠出焉,南通睢水,谓之董生决。或言,董氏作乱,引水南通睢水,故斯水受名焉。今无水。汳水又东,枝津出焉,俗名之为落架口。《西征记》曰:落架,水名也。《续述征记》曰:在董生决下二里。汳水又径外黄县南,又东径莠仓城北。《续述征记》曰:莠仓城去大游墓二十里。又东径大齐城南。《陈留风俗传》曰:外黄县有大齐亭。又东径科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县有科禀亭,是则科禀亭也。汳水又东径小齐城南。汳水又南径利望亭南。《风俗传》曰:故成安也。《地理志》:陈留,县名。汉武帝以封韩延年为侯国。汳水又东,龙门故渎出焉。渎旧通睢水,故《西征记》曰:龙门,水名也。门北有土台,高三丈余,上方数十步。汳水又东径济阳考城县故城南,为菑获渠。考城县,周之采邑也,于春秋为戴国矣。《左传》隐公十年秋,宋、卫、蔡伐戴是也。汉高帝十一年秋,封彭祖为侯国。《陈留风俗传》曰:秦之谷县也。后遭汉兵起,邑多灾年,故改曰菑县。王莽更名嘉谷。章帝东巡过县,诏曰:陈留菑县,其名不善。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闻喜而显获嘉应亨吉元符,嘉皇灵之顾,赐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菑县曰考城。是渎盖因县以获名矣,汳水又东径宁陵县之沙阳亭北,故沙随国矣。《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秋,会于沙随,谋伐郑也。杜预《释地》曰:在梁国宁陵县北沙阳亭。是也,世以为堂城,非也。汳水又东径黄蒿坞北。《续途征记》曰:堂城至黄蒿二十里。汳水又东径斜城下。《续述征记》曰:黄蒿到斜城五里。《陈留风俗传》曰:考城县有斜亭。汳水又东径周坞侧。《续述征记》曰:斜城东三里。晋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汳故沟。斩树穿道七百余里,以开水路,停泊于此,故兹坞流称矣。汳水又东径葛城北,故葛伯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葛伯,葛伯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汤使毫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国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于无忌,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汳水又东径神坑坞,又东径夏侯长坞。《续述征记》曰:夏侯坞至周坞,各相距五里。汳水又东径梁国睢阳县故城北,而东历襄乡坞南。《续述征记》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襄乡浮图也,汳水径其南,汉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树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狮子、天鹿,累砖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雕落略尽矣。
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入睢阳城中。
汳水又东径贳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駰《十三州志》以为贯城也,在蒙县西北。《春秋》僖公二年,齐侯、朱公。江、黄盟于贯,杜预以为贯也。云:贳、贯字相似。贯在齐,谓贯泽也,是矣,非此也。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西北,惟是邑耳。考文准地,贳邑明矣,非毫可知。汳水又东径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西征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色也,为蒙之漆园吏,郭景纯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没杜门干此邑矣。汳水自县南出,今无复有水,惟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人于睢。城南二里,有《汉太傅掾桥载墓碑》。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也。睢阳公子,熹平五年立。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胪桥仁饲。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汳水又东径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毫也,所谓景薄为北毫矣。椒举云:商汤有景毫之命者也。阚駰曰:汤都也。毫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毫,与葛为邻,是即毫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毫,南毫在谷熟,北毫在蒙,非偃师也。古文《仲虺之浩》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崔駰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皇览》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部长卿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征之回渠亭,有汤池征陌是也。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按《秦宁公本纪》云:二年伐汤,三年与毫战,毫王奔戎,遂灭汤。然则周桓王时,自有毫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葬于征者也,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坟,疑即社元凯之所谓汤冢者也。而世谓之王子乔冢。冢侧有碑,题云:《仙人王子乔碑》。曰:王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闻其仙不知兴何代也。博问道家,或言颖川,或言产蒙,初建此城,则有斯丘,传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年冬十二月,当腊之时夜,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怪之,明则祭而察焉。时天鸿雪,下无人径,有大鸟迹在祭祀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著大冠,绛单衣,杖竹,立冢前,呼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予乔也,勿得取吾坟上树也。忽然不见。时令泰山万熹稽故老之言,感精瑞之应,乃造灵庙,以休厥神。于是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以罩思以历丹丘,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致礼,祠濯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边乾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观其碑文,意似非远,既在径见,不能不书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