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农实践与中医药文化传承之路


一、合作社发展溯源

中国合作经济萌芽于1911年,被誉为"中国合作运动之父"的薛仙舟先生,在欧美德英留学期间观察到工业革命背景下产业工人的生存困境,首次提出合作制度可作为改善民生的有效方案。1923年河北香河县诞生的信用合作组织,标志着中国本土化合作实践的正式开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初级社、生产大队到人民公社的演变,逐步构建起农民集体合作的制度框架。


二、城乡发展亲历者

1998年,我以家电维修技术员身份加入TCL亳州服务中心,亲历了世纪之交的城乡差异:1999年城市已淘汰21寸彩电时,农村仍普遍使用14寸黑白电视。这种15年以上的发展鸿沟,促使大量农村青年(包括我本人)涌入城市谋生。

三、合作社实践探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返乡创办养牛合作社时意外发现国家新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深刻认识到分散经营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根本症结。2010年牵头成立安徽省首家县级农民合作社联合会,通过组织化手段破解单个合作社的运营困境。在探索新型合作模式过程中,高强度工作导致健康透支,这也成为我接触中医药的契机。


四、中医药文化觉醒

亳州作为华佗故里,每年举办的中药材交易会与中医论坛让我系统认知到:中药材产业虽带动了地方经济,但"悬壶济世"的医道精神传承不足。2015年起,我开始研习《黄帝内经》等典籍,以自身为案例进行中医调理,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独特价值。


五、乡村振兴新使命

当前在推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致力于挖掘亳州"中华药都"的文化底蕴:筹建中医人才培养、整理华佗医学典籍、倡导建立中医师承体系。以其通过"谯联会+合作社+中医药"模式,既实现产业振兴,更传承"大医精诚"的中华医德。


亳州王显强

亳州市谯城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乙巳年四月

分享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