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太清宫,就是老子从前的居所。如今的太极殿,便是老子降世诞生的地方。太极殿南面有座虚无堂,相传是老子讲经说法、宴息的场所。自从有记录以来,也以此为殿名。宫中从前有八棵桧树,如今仅存一棵是亲手栽种的。太极殿东边有九口井,有人说老子初生时,九龙吐水为他沐浴圣体;又有人说老子生下来就行禹步,每走一步成一口井,每口井都有龙,灵异事迹十分显著。今年大旱,州郡的官僚前来拜祝,在井边取水设坛祈祷,随即就降雨了。
亳州,是古代殷汤的故都。按照道藏经典记载,老子生于殷武丁二年,然而他的踪迹大多出现于周代。司马迁未能考得实情,只是称他与孔子同时代,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二百多岁。孔子去世后二百二十九年,周太史儋拜见秦献公,谈论周秦分合之事,有人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老子有感于七国战乱,才出函谷关,勉强为尹喜著《道德经》五千字,成为道家修身的始祖。后来秦吞并六国,却没人知道老子的结局。没过多久紫云出现在芒砀、赤帝之子(刘邦)乘龙飞到丰沛之上。老子的儿子名宗,是魏国的将领,被封于段干。宗的儿子注,注的儿子宫,宫的玄孙假在汉文帝时出仕。后来李氏封于老子的家乡,老子的居所,又历经两汉,都以“庙”命名。到唐朝统一天下,得知李氏一族出自老子,就尊老子为始祖,开始增修庙宇,制定相关制度。唐高宗乾封年间,亲临道宫,册封老子为元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到唐明皇时,前往元元庙拜谒,册封元元皇帝为大圣祖,改庙为太清宫,先天太后庙为洞霄宫。开元十三年正月八日,老子在太清宫显现,紫气红雾之中,有仙鹤彩云朝见庙宇。二月癸酉日,皇上尊老子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明皇亲手书写《道德经》五千字,并亲自作注,在祖庙刻石颁布,这些石刻至今还在。到宋真宗时,增修宫殿,尊老子为混元上皇皇帝。到靖康之乱时,大军过后,盗贼蜂起,宫殿楼阁被贼寇放火焚烧殆尽。只剩下残垣断壁,空荡荡的庭院,荒草丛生,狐兔出没,一片荒凉景象。到天下平定,先有道士邢象符、王继真、丁礼符、李修等人相继主持宫事,仅仅二十余年就稍有振兴。其次,两宫都监田子虚与副运韩元英再次创修太极殿、西轩、火藏,并刊印道经充实其中。又过了四十年间,京成、延守德、李若谷等人承接管理,逐年积累善缘,增修旧殿、添建新殿,三清、玉帝两大殿,灵宝、五师、九曜、十二元辰、四圣、三官等小殿,都粗略建成。
到大定甲辰年,如今的宫使郭居明又率领三十多位道众,前往本县西南宁乡崇贤里安村,恳请致仕(退休)的李显武赞助功德,主持重修太清宫。显武有宏大的谋略,远超常人,是善于引导善缘的人。起初听说道众登门,就借故回避。道众纵然见到他,他也再三坚决推辞,没有答应。防御使石烈辅国卸任蔡郡职务,移镇亳州,听闻太清宫道众恳请显武而未得许可,就召见显武并对他说:“太上老君的宫殿,是李氏的祖庙。经历战火,已经六十年了,其规制尚未完成,那些等待修缮的部分,您为何不鼓足余力,乐于去做呢?如今您再三辞让,我实在不认同您的做法。” 显武说:“我年逾八十,牙齿脱落、头发斑白,如同日暮之光,对于十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如果不能善终,那可怎么办!” 太守说:“上天将会等待您去复兴废弃的祖庙,您却以衰老为由推辞,怎知天帝不会延长您的寿命,让您成就此事呢!” 显武欣然相信了他的话,于是从甲申年六月召集众工匠,估量尺寸、订立契约,次日就前往各乡,众人都欢喜,参与其中。十月十五日,用巨大的车轴运载物资,从县西乡向东进入太清宫,前车已抵达宫殿而后车还未出县。十二月八日举行伐木的斋祭,到丙午年春天,建成前后三门,巍峨高大。这年四月,太清宫失火,殿门神像、仪仗倾倒,众女道流号哭抚膺,火势无法扑灭。数日后,洞霄宫知事十五余人率领乡老拜见显武,请求一并修缮此宫。显武默默思忖,认为太清宫虽未完工但有旧殿,如今洞霄宫三座大殿受损,太清宫的修缮可以稍后,而洞霄宫的修缮刻不容缓。于是下定决心,发誓修缮两座宫殿。到丁未年,重建洞霄宫先天太后大殿,在法座下辟地时得到玉石,纵横五尺,命石匠王熙雕琢太后圣像,没过多久就完成。端正庄严,依照旧时仪制,尊严厚重,比原来高出数倍。四方前来礼拜的人私下相互转告:“原以为终身无法再见到这般瑞相,没想到今日得见!” 人们往往慷慨施舍,欣喜而归。于是从本州到邻郡,信奉道教的人或施舍金珠、粮食、钱帛、木材、笆篱、橡柱、薪草,多得难以计数。于是显武命令前副宫楚运掌管文书典籍,负责出纳事务,哪怕一毫的私心也没有。又命令前上座孙居迁主管财货木材,公用的费用,哪怕一寸木材也不浪费。
宫中已建成的建筑,有前后三座门,虚无殿,向西转有十一座廊房,太极殿东边新建七元殿,殿南北转角处有十三间行廊。太极殿西边建南斗殿,殿南北转角处有二十间行廊。东边立五岳殿,各项工程都已完成。显武所用的工匠,都是从本郡县精心挑选技艺精巧过人的,然后录用。追究其协助修建两座宫殿费用的资助者,最大的来自本州,内道正冯德,司爱高功,共同办理大的善缘事务。从亳州之外来助缘的有归德、陈蔡、曹单、宿泗、颍寿、睢州、太康等地,各位施主虽名衔各异,但记录得十分清楚。显武又考虑到亳州的楮纸容易损坏,不能长久传承,因此在太极殿西边刻下坚石,让后人的子孙能看到这些功绩。
又显武与蔡州致仕的刘忠显交好,二人都在仕途早早谋求隐退,尊崇信奉道德,喜好相同,也都有志于在祖庭相继发起善缘。显武感叹自己年迈,来日无多,每次交谈时就把尚未完成的事务托付给刘忠显,刘忠显也没有拒绝。显武欣然说:“我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没有忧患了,死也没有遗憾了!” 于是为宫门制定规矩,嘱咐我写文章,我因此起初记述混元上皇的灵异事迹,历代尊崇供奉之事,以及从天下平定至今,前后主持宫事的人,其次叙述显武努力化缘,积累点滴之功,总计费用不下数千万,把众人施舍的心意记载下来,然而以两座宫殿的费用总计,哪怕是一人所施之物纳入其中,都如同毫末之小、涓滴之微。显武却能聚集众人之力成就大善缘,而且费用不匮乏,我也十分欣羡。于是写下这篇评说并记录相关事迹。
明昌二年辛亥年十月 亳州学正胡筠撰写,甫成逸人陈知常书写。前唐州司候判官忠显校尉武骑尉致仕刘琦,将仕郎亳州卫真县主簿娄襄,安远大将军行亳州卫真县令轻车都尉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完颜同罕立石。
注:明昌二年是公元1191年,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这一年在南宋是绍熙二年。金朝时期胡筠是亳州学正(相当于现在亳州教育局局长)。
信息来源:道光《亳州志》舆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