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志叙》白话文翻译

《亳州志叙》白话文翻译

朝廷委派管理重要城邑的官员,给他们的官职命名为“知”(知州 )。处在这一职位的人,要是不了解古代、知晓当今,明白适宜的举措、熟悉当地风俗,凭什么符合官职名称又践行职责呢?所以要借鉴前代好的做法、完善后世之事,就必定要寻求旧有的典籍。方志的撰写,由来已久且意义重大。我(郑交泰 )在乾隆丙戌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 )奉命来到南方,先后在多个州邑任职,所到之处常常乐于考察当地的山川、土地、人物、风俗。之前任望江知县时,不嫌弃地方简陋,有《望江县志》的修撰,(内容 )对错很是符合公论。不久后在庚寅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 ),从阜邑(阜阳县 )升任亳州知州。

亳州上接河南的雍州、豫州地域,下连淮河、泗水流域,向来处于紧要的观望(军事、交通)位置,安抚、治理很是困难。我急切索要旧志来看,发现有不少缺漏,于是有修撰志书的想法却没能及时施行。


壬辰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 )庄稼丰收,物产丰盛、百姓和乐,州里的绅士也因旧志有很多该修订的地方(闲置 )多年了,联合请求向上级官府(宪台 )禀报,上级俯允增修编纂。恰逢锡山(今江苏无锡 )的香尘王先生(王姓,号香尘 )掌管柳湖书院教学,有心编写(志书 )。于是挑选州里端正有志的读书人,全心去寻访(资料 ),而我(郑交泰 )来为这些内容核实。在处理公文的闲暇,一起商量研讨。修成十二卷,分为二十四类。制度必定追溯它的源头,事迹必定要求有依据。印刷(铅字排版 )时所留存的旧档案只剩一半,看似是修订实则和重新创作差不多。由此想到撰写方志和撰写史书一样,都是为后世奠定基础,修书比著书难,难在担心沿袭前人的错误。写史修志的难处,前人也多次说过,而自己能坚信的,就是这份用心不厌烦细致且谨慎罢了。

这部志书修成,寻访资料的人都秉持着真诚、不虚假的态度。对于旧有典籍中错误的内容,又订正了二十多条。其中大的方面如“焦夷并非古亳(亳州古地名争议 ),城父一地两名(地名争议 )”,香尘先生都引用经典依据来纠正,这就是所说的谨慎。可惜亳州历经战乱,古碑散失、书籍一空,文献没有查证的依据,考据不容易。像《水经注》记载濮水在夷西,可如今没法指明(具体位置 )。《晋书》记载祖逖抗拒桃豹时,东西台都在城内,可基址没法稽考,不过还能说年代久远、地貌湮没了。到近代如永乐初年,州人李给事(李恂 )殉难的事迹,文字记载简略难详。知晓亳州何公(何姓官员 )焚烧而死的事,是因李自成攻陷河南,进而侵扰到本州。查考《明史・忠义传》,记载在(崇祯 )十五年;而《庄烈帝纪》记载在十四年。询问州里百姓,也没人能确定。由此可知方志核查的难度。凭借一人的见识,想要做千百年的考据征信,即便搜罗勤勉,难道能没有遗漏?(我 )也尽力研讨考辨,来供后来的人有依据罢了。

时在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 )清和月(农历四月 ),奉直大夫、亳州知州、香山(籍贯或别号 )郑交泰撰写。

分享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