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明天子道光五年六月,我(张师诚)奉命从江苏调任,再次担任安徽巡抚。恰逢前任巡抚陶澍(云汀是其字)中丞有奏请修撰《安徽通志》的举措,倡导发起(修志)之事,我来接替他(继续推进)。
私下认为安徽有八府五州,府和州各自有方志,府以及州下辖的属州、属县也应当各自有方志,综合起来编纂,自然应没困难。没想到过了半年多,到(道光)六年正月,府州县中完成修志的仅占十分之五六,致使纂修《安徽通志》的人士没依据,拖延了时间。我心里为此担忧。于是大致修改章程,明确督促(修志)。而亳州知州任君恰好把他所修的亳州志呈上,并且请求我写文章,放在志书开头,我的心(因看到亳州有志修成)得到一丝宽慰。
修志的难处,难在繁简得当和考据真实。而繁简不得当,实际是因为考据不真实。于是打开(亳州志)书册,在办公闲暇,就着灯光研读。它有十个纲目,八十七个子目,从都邑、沿革、山川、赋役,到职官、选举、学校、人物,无不清晰明了。简洁却完备,详细又有体例,我的心又因此得到宽慰。更让我宽慰的,是从任君修志的勤勉,能预料他治理百姓必定勤勉。
州县必定要有方志,难道只是修撰掌故、做表面美观的事吗!大概因为知州、知县和百姓最亲近,必定应当了解百姓户口的增减,风俗的好坏,人才的盛衰,那么政事的得失和这些相关,而都要从方志中验证。做知州、知县的,假使都像任君这般勤勉,就会因修志而研究政事,依据方志来修明政事,对上能践行圣天子(道光帝)涵育百姓、使百姓安乐成长的仁德,对下能慰藉百姓疾苦困顿的隐情,而我也能了解一省的户口、风俗、人才、政事,一省的《通志》也能借助(各州县志完成)而宣告修成,那我的心岂不是更宽慰吗?至于像表彰亳州之事来勉励亳州士人,学使张小轩(张姓学政,号小轩)的序文已详细说过,我不再赘述。
赐进士出身、授荣禄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安徽等处、提督军务、兼提督衔张师诚作序(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