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亳州志序》任寿世白话文翻译


牧民职责与修志意义

知州、知县的职责是什么呢?职责在于教育和感化百姓罢了。然而有时刻意去进行教育感化,却很久没有成效,原因是什么呢?一是拘泥于古代(做法),一是因循当下(习俗)。拘泥古代就不懂变通,因循当下就不知纠正弊病,两者都有过失。所以治理百姓的人,必须用心探究(地方)盛衰得失的缘故,人情风俗、地理环境适宜的情况,之后对偏颇的进行补充,对有弊病的进行救治,这就是所说的顺着形势加以引导。不详细阅览方志,凭借什么窥视其中的原委呢?

修志过程与参与人员

我在道光元年秋天奉命来治理这个州,到任当天就索要旧志来看。对亳州的盛衰得失,大致了解一二。查考《郑志》(之前的亳州志,由郑交泰修撰)修成于乾隆癸巳年,到现在已五十多年。这里的风土人情有不同的适宜之处,人情习俗有不同的崇尚,和旧志记载的,有的不完全契合,当时想采集修订却没来得及。癸未年冬天,恰逢大中丞陶澍(时任安徽巡抚)有创修省志的举措,于是延请桐城的刘孟涂先生(刘开)主持此事。孟涂在学问上无所不读,人们知道他文章辞藻华丽,或许不了解他考据精确核实。我在办公闲暇,时常参与辅助商议,志书体例都遵循中丞(陶澍)定下的格式。到甲申年七月,纂辑已过一半,可孟涂突然去世,又和州里的贤能士大夫继续搜寻补订,到乙酉年八月全书完成。

亳州治理的难点

亳州本是江北的一个大都会,在汉魏时期列为重要封国,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了。其间战乱接连不断,建置频繁变更,想要考察它的沿革很困难;地势极为平坦,每次洪水到来,没有高山峻岭阻隔,想要抵御灾害也困难;车马行人聚集,良莠不齐,百姓风气刚硬剽悍,常常不顾及自身家庭,想要感化他们的习俗也困难;且(亳州)重视农耕桑蚕,看重庄稼,这是亳州的旧俗,然而土地多沙质盐碱地,沟渠淤塞,雨涝旱情不按时节,好像有重重困境,想要尽全力疏通治理,让高低田地都适宜,又很困难。

修志的标准与期望

所以想要修辑亳州志,必须(内容)条理连贯,清晰明了。之后治理百姓的官吏,才能审视情况恰当而采取不同措施。况且方志是可供征信的书籍。太繁杂不行,太简略也不行。此次针对《郑志》中偏执的内容加以纠正,对简略的内容进行补充,所因袭的占十分之四,所新增的占十分之六。对建置、沿革加以辨析论述,对山川、沟渠加以精确详细(记载),对田赋、物产、学校、人物加以广博丰富(呈现),希望让后世阅览的人可以知晓古今的盛衰,探究政治的得失,考察风土的盈虚,洞察人情的利弊,又拿古代来参照,用当今来验证,用于教育感化百姓,大概可算是不荒废职责罢了。

我以微薄的才能担任大邑(亳州)的官职,常常心怀不安,担心自己尸位素餐。又何况借鉴警戒在前,因袭变革(经验)鲜明显著,难道就能弥补偏差、救治弊病,来满足百姓等待教育感化的愿望吗?了解(道理)不难,践行(职责)艰难。我虽然不聪慧,不敢不勤勉,也愿意和后世的君子共同勉励。

诰授朝议大夫、钦加知府衔、安徽颍州府亳州知州、钱塘人任寿世撰写(盖章)

分享 :
评论(0)